《登鹳雀楼》

1.登鹳雀楼全文及译文如下:

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

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


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,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。

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,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。

2.登鹳雀楼作者简介:

王之涣(688—742),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,字季凌,汉族,蓟门人,一说晋阳(今山西太原)人。性格豪放不羁,常击剑悲歌,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。名动一时,他常与高适、王昌龄等相唱和,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。王之涣早年由并州(山西太原)迁居至绛州(今山西新绛县),曾任冀州衡水主簿。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。因被人诬谤,乃拂衣去官,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,在任内期间去世。

王之涣“慷慨有大略,倜傥有异才”,早年精于文章,并善于写诗,多引为歌词。他尤善五言诗,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,是浪漫主义诗人。靳能《王之涣墓志铭》称其诗"尝或歌从军,吟出塞,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,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,传乎乐章,布在人口。"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,其中三首边塞诗。他的诗以《登鹳雀楼》、《凉州词》为代表作。章太炎推《凉州词》为“绝句之最”。

3.登鹳雀楼作品赏析:

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,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。其中,前两句写所见。“白日依山尽”写远景,写山,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,“黄河入海流”写近景,写水写得景象壮观,气势磅礴。这里,诗人运用极其朴素、极其浅显的语言,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,收入短短十个字中;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,也如临其地,如见其景,感到胸襟为之一开。沈德在《唐诗别》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:“四语皆对,读来不嫌其排,骨高故也。”绝句总共只有两联,而两联都用对仗,如果不是气势充沛,一意贯连,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。这首诗,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,所谓“正正相对”,语句极为工整,又厚重有力,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;后一联用的是,虽然两句相对,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。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。


4.登鹳雀楼游记:

初到运城,问朋友哪里景点值得推荐,朋友毫不思索的说“鹳雀楼”。

鹳雀楼,又名鹳鹊楼,位于西省运城市永济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,始建于北周,据说因鹳雀栖其上而得名。鹳雀楼被称为中国四大名楼之一,与黄鹤楼、岳阳楼、滕王阁齐名。也因唐王之涣的一首《登鹳雀楼》,“白日依尽,黄河入海流;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”而闻名遐迩,过路游客都希望一睹明楼之芳容。

鹳雀楼始建于北周 ,由于楼体壮观,结构奇巧,加之周围风景秀丽,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。但旧楼早已不见踪迹,现在看到的建筑是历时五年,2002年9月才竣工的仿唐形制、四檐三层的新鹳雀楼。


初春时节,气温偏低,我们到达鹳雀楼时天气能见度较差,无法远拍恢宏建筑,只能在楼内近距离参观陈设展览内容。

鹳雀楼内分层展现了当地人文历史和传说故事,一层千古绝唱和大唐蒲州盛景,二层悠远流长(华夏根祖文化),三层亘古文明,四层黄土风韵,五层旷世盛荣,六层极目千里,使盛唐的氛围和华夏文明得到充分展示。

鹳雀楼的油漆彩画是国内失传的唐代彩画艺术,经过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多方考察抢救,重新创作设计,是国内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唐代建筑。外表经过磨平处理后,进行了油漆彩绘,立刻使该楼变得古典风雅起来,达到了"修旧如旧"的艺术效果。


为了像诗人一样也能“欲穷千里目”,我们登上了鹳雀楼的最高一层。即使灰蒙蒙的,也不能阻止我们眺望黄河、俯瞰大地,想象《题鹳雀楼》的诗句,"迥临飞鸟上,高出世尘间。天势围平野,河流入断。"


试想一下,历代诗人登鹳雀楼,均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,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,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。我们岂能错过登高望远的机会,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呢!


评论

评论: